- 相关推荐
(优)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15篇
一天的时间即将结束了,我们一定有不少所感触的事情吧,这时候,最关键的日记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2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3体验用尝试、检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与方法。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贯穿整章,因此“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尝试检验法”求解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用尝试、检验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学习准备】
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1)3
(2)1;
(2)x31;
(3)3x5;
(4)2xy4;
(5)x31;
(6)3x14.
2.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
【课本导学】
思考一阅读并解答课本第114页“合作学习”的三个问题,思考:
1.列方程就是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原价为50元的衣服,按8折销售,售价是多少元?原价若为x元呢?
(2)你能举例说明你对“物体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物体承受的压力就增加
(3)张明投进x个,那么“小杰投进的球的个数”可以怎样表示?“3人一共投进的球数”怎样表示?
你是怎么理解“三人平均每人投进14个球”这句话的?
思考二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请思考:
1.你可以从哪些角度对这些方程进行观察呢?说说你的想法。
2.具有“合作学习”中所列方程一样特点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你能说说这个名称中“元”和“次”的含义吗?[练习]完成课本第115页课内练习
1.『归纳』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应抓住哪几个关键特点?
思考三阅读课本第114页倒数3行至第115页正文结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1)如果一个数是方程有什么关系?
(2)如果一个数是方程350应该是多少?
(3)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3m?2?1?m的解,你会怎么做?2.对方程2x12
14的解,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计算得到的值与14 3 1
x500的解,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计算得到的值10 2x12
14进行尝试求解时,你认为x必须是整数吗
x可以取21吗20呢?x可以取10或者比10还小的值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练习]完成课本第115页课内练习
2.『归纳』1.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步骤有哪些?
2.用尝试检验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你觉得关键的步骤有哪些?【盘点收获】
【学习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1是等式(b)x1是方程(c)方程是等式(d)等式是方程
2.下列式子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a)5x 1
(b)ab8(c)1257(d)5x82x9 3
3.设某数为x,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求该数的方程:
(1)某数加上1,再乘以2,得6.
(2)某数与7的和的2倍等于10.
(3)某数的`5倍比某数小3.
4.某校初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己有2辆校车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设还需租用x辆,则可列出方程44x+64=328.
(1)写出一个方程,使它的解是
2.【作业布置】略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总是在“预设”与“生成”间交融进行,如何根据学情做好充分的预设,又根据课堂生成灵活应变,这既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能展示教师的教学功底.反刍本课,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反思与改进:
1.忽略课堂“火花”,错失追问良机
在交流对方程的共同特征探讨的环节,有一个同学直接说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名称.【片断实录】
师:讨论好了吧.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所归纳的特点.生8:这些等式都含有未知数的,用x或y来表示.师(板书):嗯,都含有未知数,这个未知数呢,有的地方是x,有的地方是y.还有呢?生8:还有黑板上的所有等式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师(惊喜):嗯,你都知道了所有的等式都是我们今天接下来要具体研究的一元一次方程,这位同学已经预习了呢.我们看,刚才这位同学归纳了:都含有未知数.那么请同学们看得更仔细一点,未知数在这里具有什么特征呢?
不难看出,笔者在这里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的课堂即时生成资源,用一句“嗯,……,这位同学已经预习了呢.”轻轻带过,仍然拉着学生回到了预设的轨道“……,请同学们看得更仔细一点,未知数在这里具有什么特征呢?”如果当时直接问她“那么请你讲讲什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命题的组成:条件和结论。 2。命题的真假 。 3。了解数学史。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 判断命题的真假。
2.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3.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 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 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了解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教学 难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过程
Ⅰ.巧设现实情境,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命题,那么什么叫命题呢?
下面大家来 想一想: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 等腰三角形,那 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学生分组讨论。
①这五个命题都是用“如果……,那么……”的 形 式叙述的。
②每个命题都 是由已知得到结论。
③这五个命题的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Ⅱ.讲授新课
1 .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 出的事项。
2.举例说明 命题如何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①明显的。
②不明显的。
做一做
1.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 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 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 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上述命题中哪 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正确的?
3.真命题和假命题
我们把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tru e statement),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false statement)。
思考: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4.我们这套教材有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 截,同位角相等。
3.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Ⅲ.课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命题的组成及真假。知道任何一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命题分为真命题和 假命题。
在辨别真假命题时。注意: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而真命题除公理和性质外,必须通过推理得证。
Ⅴ.课后作业
2.预习提纲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证明
(2)如何进行推理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⑵、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3、关键:了解推理的意义和推理过程是掌握性质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
二、新课讲解:
1、探究互为余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即: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2、练习⑴:
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余角?
3、探究互为补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即: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
4、练习⑵:
(1)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补角?
(2)填下列表:
a的余角 a的补角
5
32
45
77
6223
x
结论: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3)填空:
①70的余角是 ,补角是 。
②a(90)的它的余角是 ,它的补角是 。
重要提醒:ⅰ(如何表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锐角a的余角是(90a )
a的补角是(180a )
ⅱ互余和互补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5、讲解例题:
例1: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 设这个角是x ,则它的补角是( 180-x),余角是(90-x) 。
根据题意得:
(180-x)= 4 (90-x)
解之得: x =60
答:这个角的度数是60 。
6、练习⑶:
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3倍,这个角是多少度?
7、探究补角的性质:
如图1 与2互补,3 与4互补 ,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的运动,得出结果:4
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活动: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到的结论,还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
∵ 1 +2=180, 3 +4=180
2=180-1 , 4=180- 3
∵ 1 =3
180-1 =180- 3
即:2 =4
8、探究余角的性质:
如图1 与2互余,3 与4互余 ,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的运动,得出结果:4
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教师活动: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到的结论,还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
∵ 1 +2=90, 3 +4=90
2=90-1 , 4=90- 3
∵ 1 =3
90-1 =90- 3
即:2 =4
9、讲解例题:
例2:如图,AOB=90COD=EOD=90,C,O,E在一条直线上,且4,请说出1与3之间的关系?并试着说明理由?
解:3
∵ 2= COD=90
3+2= AOB=90
3 (等角的余角相等)
10、练习⑷:
如图AOB = 90 COD = 90 则1与2是什么关系?
11、讲解方位角:
(1)认识方位:
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东南、
西南、西北、东北。
(2)找方位角:
ⅰ乙地对甲地的方位角 ⅱ甲地对乙地的方位角
12、讲解例题:
例3:选择题:
(1)A看B的方向是北偏东21,那么B看A的方向( )
A:南偏东69 B:南偏西69 C:南偏东21 D:南偏西21
(2)如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OC的方向是北偏东60
B: OC的方向是南偏东60
C: OB的方向是西南方向
D: OA的方向是北偏西22
(3)在点O 北偏西60的某处有一点A,在点O南偏西20的某处有一点B,则AOB的度数是( )
A:100 B:70 C:180 D:140
例4: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和海岛D方向的射线.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余角和补角,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出了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了解方位角,学会了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
四、课外作业:
1、课本第114页:9、11、12题。
2、学习指要第78-79页:训练二和训练三。
课后反思: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4
教学目标: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已有二次函数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数中数形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二次函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分组复习旧知。
探索:从二次函数y=x2+4x+3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如何画图
(2)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的面积
(4)对称轴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数y=x2+4x+3图象上找一点,使形成的图形面积与已知图形面积有数量关系。例如:抛物线y=x2+4x+3的顶点为点A,且与x轴交于点B、C;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F,使BCE与BCD全等。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M,使BOM与ABC相似。
2、让同学讨论:从已知条件如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如: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C(2,1)且与x轴交于点A、点B,已知SA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三)提高练习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
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C,顶点为P,求 POC的面积。
2、如图,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x—1的交点A、B分别在x、y轴上,点C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CBAB,CB=AB,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1,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1)求出图2上以这一部分抛物线为图象的函数解析式,写出函数定义域;
(2)如果DE与AB的距离OM=0。45cm,求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备用数据: ,计算结果精确到1米)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5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多媒体演示: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1.从时间方面虑:
2.从行程方面:<>50 3.从速度方面考虑:x>5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
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设问
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由学生自学再讨论.
老师点拨:由x>50÷得x>75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50的解.<,>50,x>50÷都设问
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由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
问题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问题
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x≤ 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老师适当补充:“≥”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就是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五)归纳小结,反思
提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什么是不等式?
<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第120页第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六、目标检测设计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x +7>
②②x≥ y + 2 = 0④ 5x + 7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① a与5的和小于7 ② a的与b的3倍的和是非负数
③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6
一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1。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如何判断方程。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三)情感目标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
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1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 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
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
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 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五、课堂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
布列方程)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六、作业布置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 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水费和出租车计费问题;
3.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一题多解,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初 步体会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2.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构建“数学模型”,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挖掘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 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
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00立方米,仅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 ,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
(1)问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
(2)北京市一年漏掉的水相当于新建一个自来水厂全年的产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至少有6×105个水龙头和 2×105个抽水马桶漏水,如果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能漏 掉a立方米的.水;一个漏水马桶,一个月漏掉b立方米水,那么一个月造成的水流失量至少多少立方米(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水资源透支令人担忧,节约用水迫在眉睫。你家每月用水水多少呢?连续观察并记录一个星期的自来水表示数,估算本月你家共用多少立方米水?按3.7元/立方米计算应交纳多少水费?
小红家上月5日自来水表的读数为344米3,本月5日自来水表各指针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水表的示数 是_______ 米3,所以一个月来她家用去_______米3水(读数到米3即可), 应缴纳水费 元.
水费是由哪几个量决定的?(答:单价、用量)
三者之间的关系:单价×用量=水费.
二、呈现问题,自主探究
(一) 水费问题
问题:实行新的阶梯水价后你会计算自家的水费吗?
资料表明:“按照《北京市水价调整及阶梯式水价初步方案》,对于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价格级差拟采用1:3,即第一级水量价格为居民基本生活水价,第二级水量价格为居民基本生活水价的3倍,阶梯式水价的计量方法将按四口家庭核定水量基数,每人月均用水量3立方米,为了方便居民用水淡旺季自行调剂,实行阶梯式水价以后,每半年查一次水表.”
若居民基本生活用水费用为每立方米3.7元。某户 共4口人,上下半年各缴纳水费543.9元和259元,问上下半年各用水多少立方米?
分析:阶梯式水价水费的计算,需要分别按不同的单价进行计算。单价分别为3.7元和11.1元.
解: (元)
设上半年用水为x立方米,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解这个方程,得
下半年用水为: (立方米)
答:上半年用水97立方米,下半年 用水70立方米.
说明:本题也可采用计算的方法直接得到结果.
例1:某市收水费按以下规定:若每月每户用量不超过20立方米,则按每立方米1.2元收费,若超过20立方米,则超过部分每立方米按2元收费.如果某户居民在某月所交水费的平均水价为每立方米1.5元,那么他家这个月共用了多少立方米的水?
分析:
单价 数量(立方米) 水费(元)
未超部分 1.2 20 1.2×20
超过部分 2 (x-20) 2(x-20)
平均 1.5 x 1.2×20+2(x- 20)
水费应按两部分计算, 即单价分别为1.2元和2元.
解:设他家这个月共用x立方米的水.
1.5x=1.2×20+2(x-20)
x=32
答:他家这个月共用32立方米的水.
(二)出租车计费问题
例2:
乘某市的一种出租汽车起价10元(即行驶在4km以内都需付10元的车费),达到 或超过4km后,每增加1km加价1.2元(不足1km的部分按1km计算).超过15千米,加收50%的空驶费.现在小红乘这种出租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支付车费34元.求甲、乙两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分析:收空驶费了吗?即超过15千米吗?如何判断?
15千米收费:10+1.2×11=23.2(元)
34 > 23.2
所以,超过了15千米.
总费用应分三段计费:(1)10元:4千米 ;(2)1.2×(15-4)=13. 2元:11千米 ;(3)超过15千米部分的费用,单价1.8元.
解:设甲、乙的路程大约是x千米,由题意得,
10+1.2×(15-4)+1.2×(1+50%)(x-15)=34
解这个方程得:x=25
答:甲、乙两地的路程大约是25千米.
巩固练习:书P119/2
三、提高拓展,发展创新:
围绕出租车计费的多 种情况,学生分组进行编题并解答。
由学生利用投影进行展示,其他学生给与评价.
四、师生共同小结:
1. 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共同点是:由于单价的变化,必须要分段计算.
2.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 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整理分组编题 及解答的笔记.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的三个例题都是补充题,例1在的一组判断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判定矩形的条件,老师们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再增加一些判断的题目;例2是利用矩形知识进行计算;例3是一道矩形的判定题,三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综合应用矩形定义及判定等知识的.
四、课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
(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指出:
(l)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
(2)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判定方法不同,则需要利用定义和判定方法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
例2 (补充)已知 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是等边三角形,AB=4 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分析:首先根据△AOB是等边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判定出ABCD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从而得到面积值.
解:∵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O= AC,BO= BD.
∵ AO=BO,
AC=BD.
ABCD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在Rt△ABC中,
∵ AB=4cm,AC=2AO=8cm,
BC= (cm).
例3 (补充) 已知:如图(1), 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分析:要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题目可分解出基本图形,如图(2),因此,可选用“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来证明.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
DAB+ABC=180.
又 AE平分DAB,BG平分ABC ,
EAB+ABG= 180=90.
AFB=90.
同理可证AED=BGC=CHD=90.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六、随堂练习
1.(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B)有一组邻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C)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D)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已知:如图 ,在△ABC中,C=90, CD为中线,延长CD到点E,使得 DE=CD.连结AE,BE,则四边形ACBE为矩形.
七、课后练习
1.工人师傅做铝合金窗框分下面三个步骤进行:
⑴ 先截出两对符合规格的铝合金窗料(如图①),使AB=CD,EF=GH;
⑵ 摆放成如图②的四边形,则这时窗框的形状是 形,根据的数学道理是: ;
⑶ 将直角尺靠紧窗框的一个角(如图③),调整窗框的边框,当直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窗框无缝隙时(如图④),说明窗框合格,这时窗框是 形,根据的数学道理是: ;
2.在Rt△ABC中,C=90,AB=2AC,求A、B的度数.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体会出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能识别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得到相应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 法:通过观察能画出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三视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视图是描述几何体的重要工具,使学生明白看待事物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
教学重点:学会从不同方向看实物的方法,画出三视图。
教学难点:画出三视图,由三 视图判断几何体。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研究立体图形的又一重要手 段,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大,学好本课的关键是尊重视觉效果,把立体图形映射成平面图形,其间要进行三维到二维这一实质性的变化。在由三视图还原立体图形时,更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所以本节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何体来降低难度。
教学方法:情境引入 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多组简单实物、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创
设
情
境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庐山景观,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 并说说诗中意境。
并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赏美景
思考“岭”与“峰”的区别。 跨越学科界限,营造一个崭新的教学学习氛围,并从中挖掘蕴含的数学道理。
新
课
探
究
一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物组合体,请三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侧、右侧和正前方观察,并让他们画出草图,其他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对应三个同学,也分别画出 所见图形的草图。
2、看课本13页“观察与思考”。
图:
你能说出情景的先后顺序吗?你是通过哪些特征得出这个结论的?
总结:通过以前经验,我们可知,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图形。
3、从实际生活中举例。
观察,动手画图。
学生观察图片,把图片按时间先后排序。
利用身边的事物,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生潜能,感受新知。
让学生感知文本提高自学能力。
利于拓宽学生思维。
新
课
探
究
二 1、感知文本。学生阅读13页“观察与思考2”,
图:
2、上升到理性知识:
(1)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叫俯视图;
(2)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叫左视图;
(3)右正面看到的图形叫主视图;
3、练一练:分别画出14页三种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并回答课本上 三个问题。(强调上下左右的方位不要出错) 学生阅读,想象。
学生分组练习,合作交流。 把已有经验重新建构。
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
体会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 悦。
新课探究三 1、连线,把左面的三视图与右边的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主视图 俯视图 左视图 立体图形
2、归纳:多媒体课件演示
先由其中的两个图为依据,进行组合,用第三个图进行检验。
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得出答案后,小组之间合作交流,互相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问题的方法。
把由空间到平面的.转化过程逆转回去,充分利用本课前阶段的感知,可以降低难度。
课堂反馈
1、考查学生的基础题。
2、用小立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使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 搭建这样的几何体,最多需要几个小立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立方体?
主视图 俯视图 学生独立自检
学生总结出以俯视图为基础 ,在方格上标出数字。
简单知识,基本方法的综合
课堂总结
1、学习到什么知识?
2、学习到什么方法?
3、哪些知识是自己发现的?
4、哪些知识是讨论得出的?
学生反思
归纳 让学生有成功喜悦,重视与他人合作。
附:板书设计
1.4 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
教学反思:
从 苏东坡的诗词《题西林壁》引,配以多彩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生动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辅以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让学生完全处于一种高参与状态。最终实现 了素材与实际相结合,经验与挑战相作用,立体与平面相转换。本课中引入了课本中没有而学生也能接受的三个概念: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教者很难把握学生的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10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会用移项解方程。
二、内容分析
从本节课开始系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变形过程。其目的是将方程最终变为x=a的形式;其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其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成1。
x=a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1)没有分母;
(2)没有括号;
(3)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
(4)没有同类项;
(5)未知数的系数是1。
在讲方程的解法时,要把所给方程与x=a的形式加以比较,针对它们的不同点,采取步骤加以变形。
根据方程的特点,以x=a的形式为目标对原方程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解方程的第一节课告诉学生解方程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原方程逐步变形为x=a的形式就可以了。重点在于引进移项这一变形并用它来解方程。
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与用移项解方程,效果是一样的。但移项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如解方程 7x-2=6x-4
时,用移项可直接得到 7x-6x=4+2。
而用等式性质1,一般要用两次:
(1)两边都减去6x; (2)两边都加上2。
因为一下子确定两边都加上(-6x+2)不太容易。因此要引进移项,用移项来解方程。移项实际上也是用等式的性质,在引进过程当中,要结合教科书第192页及第193页的图强调移项要变号。移项解方程后的检验,可以验证移项解方程的正确性。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性质。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新课讲解:
1.利用等式性质1可以解一些方程。例如,方程 x-7=5
的两边都加上7,就可以得到 x=5+7,
x=12。
又如方程 7x=6x-4
的两边都减去6x,就可以得到 7x-6x=-4,
x=-4。
然后问学生如何用等式性质1解下列方程 3x-2=2x+1。
2.当学生感觉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3x-2=2x+1比较困难时,转而分析解方程x-7=5,7x=6z-4的过程。解这两个方程道首先把它们变形成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的形式,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这步变形也相当于
也就是说,方程中的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3.利用移项解方程x-7=5和7x=6x-4,并分别写出检验,要强调移项时变号,检验时把数代入变形前的方程。
利用移项解前面提到的方程 3x-2=2x+l
解:移项,得 3x-2x=1+2。①
合并,得 x=3。
检验:把x-3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得
左边=3×3-2=7, 右边=2×3+1=7, 左边=右边,
所以x=3是原方程的解。
在上面解的过程当中,由原方程①的移项是指:
(l)方程左边的-2,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
(2)方程右边的2x,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左边。
在写方程①时,左边先写不移动的项3x(不改变符号),再写移来的项(改变符号);右边先写不移动的项1(不改变符号),再写移来的项(改变符号),便于检查。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73页 练习
课堂小结:
1.解方程需要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2.检验要把数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边和右边。
四、课外作业
习题2。1 P73 复习巩固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11
一、教学目标
(一)。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过程
主要为习题处理,由浅入深,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
主要由学生完成,老师引导。
习题3。1中,1。2。3都是基础知识题,让学生到黑板上做几道有代表意义的题,然后老师对错的给与纠正,让学生对基础知识题的正确把握。
主要针对学生比较难懂的应用题来讲解;
习题5,把1400元奖学金按照两种奖项奖给22名学生,其中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多少人?
分析:设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X人,由已知条件得:
X×200+(22—X)×50=1400
本题要让学生理解这种设未知数建立方程的思想,设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X人,那么二等奖的人数就是22—X。
习题6,种一批树苗,如果每人种10棵,则剩6棵树苗未种,如果每人种12棵,则缺少6棵苗,有多少人种数?
分析:两种方法种树苗,等式就是总树苗相等,设有X人种树,
那么:10X+6=12X—6
所以找到等式就是列出方程的.重要一步。
习题7,一辆汽车已经行驶了12000千米,计划每月再行驶800千米,几个月后这辆汽车将行驶20800千米?
分析:由已经行驶了12000千米,计划每月再行驶800千米,最后达到20800千米,我们设X个月后达到目标,列出等式
12000+800X=20800
总之,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相等关系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对拓广探索中的题目老师要细心讲解,因为学生对这些题的理解有困难。
四、课堂总结
通过大量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五、作业布置
习题3。1第7、8题。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12
[教学目标]
1.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的坐标的意义,会用坐标表示点,能画出点的坐标位
2. 渗透对应关系,提高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
难点:正确画坐标和找对应点.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一.利用已有知识,引入
1.如图,怎样说明数轴上点A和点B的位置,
2.根据下图,你能正确说出各个象棋子的位置吗?
二.明确概念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rectangular coordinate system).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x-axis)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为y轴(y-axis)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
由数轴的表示引入,到两个数轴和有序数对。
从学生熟悉的物品入手,引申到平面直角坐标系。
描述平面直角坐标系特征和画法
正方向;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点的坐标:我们用一对有序数对表示平面上的点,这对数叫坐标。表示方法为(a,b).a是点对应横轴上的数值,b是点在纵轴上对应的数值。
例1 写出图中A、B、C、D点的坐标。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平面被坐标轴分成四部分,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你能说出例1中各点在第几象限吗?
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
()A(3,4);B(-1,2);C(-3,-2);D(2,-2)
问题1:各象限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
练习:教材49页:练习1,2。
三.深入探索
教材48页:探索:
识别坐标和点的位置关系,以及由坐标判断两点的.关系以及两点所确定的直线的位置关系。
[巩固练习]
1. 教材49页习题6.1——第1题
2. 教材50页——第2,4,5,6。
[小结]
1. 平面直角坐标系;
2. 点的坐标及其表示
3. 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4. 坐标的简单应用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50页:3题
(教材51页综合运用7,8,9,10为练习课内容)
明确点的坐标的表示法
仿照例题,画坐标轴,描点,要求能正确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通过探究,发现坐标不但能代表点的位置,而且能反映他所在的直线的特征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13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④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14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本节课是第四章第九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学习了位似图形及相关概念后,学生动手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了放大或缩小,已获 得一些相关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对位似图形及其性质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课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同时,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基于学生已经学过相似、位似等有关知识,并能将某一简单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本节课以将一个图形(箭头)按1:2的比例放大为例,继续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通过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促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 按比例放大或缩小,近而能初步归纳出位似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规律,形成有关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本节课将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 度。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熟练准确地利用图形的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了解常用的几种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数学依据;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对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形成多角度、多方法想问题的学习习惯;
4、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难点:比较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归纳位似放大或缩小图形的规律
教学设备: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例题讲授(课件展示);第三环 节:议 一议;第四环节:想一想;第五环节:巩固练习;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 环节:复习引入
活动内容:
提问:1、什么叫做位似图形,它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将画在纸上的一个图片放大,使放大前后对应线段的比为1:2?你有哪些方法?与同伴交流。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在集体交流时,对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给予肯定,不足之处给予纠正,补充。
教师说明:除利用前面已经用过的“橡皮筋”,方格纸等方法外,在计算机上,借助一些软件也可以很方便地将一个图形放缩,如有条件,可以试试。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如何将纸上的一个图形放大。(从而引入新课)
活动目的:
通过复习,回顾位似图形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注意事项:
复习时间不宜过长,对于“橡皮筋”法和方格纸法只需简单描述即可,此处不必让学生动手操作。
第二环节:例题讲授
活动内容:
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图形(如右图),要求作出一个新图形,使新图形与原图形对应 线段的比为2 :1。
1、让学生先分组讨论,找出方法,然后说明方法的可行性。(橡皮筋法、方格纸放大 法)教师对于学生找到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评述,并引入本课的主题:利用位似图形放大(或缩小)图形。注意,此过程对于学过方法的回顾,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学生找出方法即可,因为这两种方法不是本课的重点。
2、教师讲解作图步骤及方 法(课件展示)。
3、待课件展示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利用位似图形放大(或缩小)的作图步骤。
简记方法:(1)选点;(2)作射线;(3)定对应点;(4)连线
活动目的:
用课件展示作图的步骤及过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听课,观察,通过仔细观察,掌握利用位似图形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并能对所学的作图方法进行初步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注意事项:
用课件展示作图的步骤及过程时,可重复操作,让学生看清楚。在重复操作之前,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讲解, 以便在第二次课件展示时,学生能加深理解和基本掌握,并进一步归纳出作图的步骤(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即可)。
第三环节:议一议
活动内容:
1、问:对于上面的例题,你还有其他方法吗?[来源:ZXXK]
提示:如果依次在射线PA、PB、PC、PD、PE、PF、PG上取点A、B、C、D、E、F、G呢?
2、让学生动手按要求在草稿本上作图,此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并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3、将较好的学生作图进行展示,并由学生说明作图的步骤。
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发现、勤于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注意事项:
这一环节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对于在作图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决。
第四环节:想一想
活动内容:
课件展示: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取点D、E,使DE∥BC,那么△ADE是△ABC缩小后的图形。
(2)分别在△ABC的边AB、AC延长线上取点D、E,使DE∥BC,那么△ADE是△ABC放大后的图形。
(3)分别在△ABC的边AB、AC反向延长线上取点D、E,使DE∥BC,那么△ADE是△ABC放大后的'图形。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根据题意,画出草图,进行判断,同时说明理由。
2、教师在学生回答各小题的同时,利用课件同步展示,进行集体讲解、交流。
活动目的:
通过具体的题目,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线段的平行与三角形相似的位置关系;同时,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巩固加深了学生 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得出结论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和课件展示。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活动内容:
三角形的顶点坐标分别是A(2,2),B(4,2),C(6,4),试将△ABC缩小,使缩小后的△DEF与△ABC对应边的比为1:2。
过程:先让学生思考,完成练习后,再用课件展示图例,讲解方法。
活动目的:
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注意事项:
教师进行巡视,关注学生的做题过程和效果,及时发现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应做集体讲解。如果学生使用别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应予以肯定。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课件展示)问题:1、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定义?
2、位似图形的性质。
3、位似图形的作法。
活动目的:
通过复习,让学生学会把知识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进行思考。
注意事项:
小结的三个问题,应由学生思考后作出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切不可代办。
[来源:]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
1、教材P140页 习题4.13 1、 2
2、试用几何画板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业2是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勇于探索,拓展知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再接着上新课,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同时,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整堂课,采取学生观察、思考、动手作图等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的讲解及适时引导、点拨,促使学习过程有效的开展。其中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培养了学生 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想一想”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判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通过本节课, 学生掌握了位似图形的画 法,积累了有关数学活动经验,并在这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了位似图形的数学内涵,形成有关技能,发展了思维能力。
采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对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利用多媒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
难点:正确理解题意,从中找出数量关系里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写成代数式???
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2)2x-3;(3)-7;(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与乙数的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2)a-b;(3)a2+b2;
(4)(a+b)(a-b);(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2)(a-1);(3)(5a+7);(4)a2+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2)(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的和;(2)甲数的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2);(3)2x2+2;(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练习设计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设计
§3.2代数式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教学后记
由于列代数式的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本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故在设计其教学过程时,注意所选例题及练习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地掌握好这一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初的培养。
【四年级观察日记400字】相关文章:
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06-03
连续观察日记 连续观察日记 四年级05-17
蜘蛛观察日记 蜘蛛观察日记四年级作文03-30
观察日记观察黄豆日记05-17
观察日记格式 观察日记格式怎么写四年级03-30
植物生长观察日记 植物生长观察日记四年级04-01
观察日落的日记 观察日落的日记04-02
吊兰观察日记 吊兰的观察日记03-31
观察日记动物 观察小狗的日记04-01
观察动物观察日记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