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日记网>日记字数>日记300字>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

时间:2024-06-07 07:21:50 日记300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

  有趣的一天又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日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一个鸡蛋重()一个西瓜重()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

  3、实践活动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土豆,我的书包我的估计称量结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初步观察。

  导入:(动画课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加菲猫。为了参加全民运动会,它每天都要到操场上跑步锻炼身体。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请同学们认真看它是怎么跑的,跑了多远?(演示)

  指名回答。(加菲猫沿着操场跑道,跑了一圈。)

  教师提示:一圈也就是一周。

  2.完整感知,认识周长。

  师:(课件演示)我们称操场跑道一周边线的长度为这个操场跑道的周长。谁能一边指着一边说一说什么是操场跑道的周长?(指名说)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二、互动新授

  1.迁移类推,理解含义。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请你指出课桌面的周长。

  学生动手操作后,在小组交流指的方法。

  让一名学生演示,并说出指的方法。

  (从一点起,沿着桌边用手画一周,又回到刚才的起点,就是一周长。)

  小结: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这个桌面的周长。

  2.观察比较,理解周长。

  师:(出示教材第83页例3情境图)你能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请你用笔描一描。

  (1)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上描出教材第83页例3中图形的周长。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让学生上台指出每一个图形的周长。

  3.归纳周长的含义。

  师: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周长指的是什么?

  集体交流:

  生1:周长就是四周边线的长。

  生2:周长就是一周的长。

  生3: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4.量算结合,再识周长。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你有办法知道例3中你所喜欢的'物体的周长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小组内演示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小组1:三角板和数学教科书的封面,我们是用尺子先量了一下它们每个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了它们各自的周长。

  小组2:树叶和钟面,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们的边绕了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

  小组3:有的可以用尺子量,有的不行。

  小组4:把钟表在尺子上滚一周,滚过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追问:你怎么就知道滚了一周?

  (在钟面上做上记号,从0刻度开始,沿直尺滚一周,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钟面的周长。)

  师小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在测量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测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然后再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活动: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先猜一猜,再动手操作验证。

  (1)先折出一条对角线。

  (2)沿对角线把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也就是两个三角形。

  (3)描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并进行比较。

  (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都用到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一条公用的对角线,在长方形中,两条长和两条宽都是相等的,所以说这两部分的周长是相等的。)

  教师强调:一个封闭图形所有边长度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3

  第2课时乘法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对倍概念的理解,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倍”的相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关于倍的认识和多位数乘一位数,本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2.出示学习要求:

  ①这两个单元我们学习过哪些内容?

  ②你认为哪些内容较难?易出错?

  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3.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翻开书看一看,自行进行归纳整理,再把归纳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这两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情况?下面是老师整理的与你们整理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1)大括号形式。

  (2)知识树形式。

  (3)文字叙述。

  2.查漏补缺,突破难点。

  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较难?你容易出错误。(连续进位乘法比较难;进位的数老忘加;有时忘写等式后面的数;对倍的实际问题有时理解不清楚。)

  三、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3×()<22 4×()<37

  ()×2<11()×5<38

  (2)教材第110页第1题(4)、(5)题。

  ①填写。

  ②说算理。

  ③集体订正。

  (3)教材第112页第6题。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订正。

  (4)教材第112页第7题。

  ①独立完成。

  ②你是怎样估算的?

  2.提高练习。

  (1)教材第112页第8题。

  ①试做。

  ②说说列式的理由。

  (2)教材第112页第9题。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订正。

  ③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④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大胆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知识,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4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2、14题。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难点:能熟练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计算下列各题。

  124+456=345+892=

  456-234=860-668=

  二、基础练习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了,也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练习一下,一起来看看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订正讲解。

  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

  892-265+403=1030(位)

  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

  892+403=1295(位)

  三、巩固练习

  1.红花服装店有526件童装,上午卖出362件,下午卖出123件,晚上老板进了135件,晚上卖出25件。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教师提示:解决本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各数量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答,小组派代表板演汇报。

  解答: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

  526-362-123=41(件)41+135-25=151(件)

  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362+123+25=510(件)

  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方案。

  小组汇总各自的方案,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既完整又正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前面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已经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本以为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仍有部分学生不懂得选用合适的计算策略。我认为最主要是对题意的理解不清,因此我认为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分析题目作为重点,让学生养成分析题目的良好习惯,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5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所有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4×4=16(厘米)(6+4)×2=20(厘米)(5+6)×2=22(厘米)

  2.40+30+50=120(cm)25×4=100(cm)(20+15)×2=70(m)

  4。(6+9)×2=30(米)

  5.9×4=36(厘米)

  教学反思:

  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到练习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由浅入深,逐步拓展。第1题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练习,用来进一步明确有关的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2、第3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变式练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第4、第5题考察的是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周长的含义,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

  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7

  教学内容: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课本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模式“乘是同数连加”来计算乘整十数、整百数,加强对乘法定义的理解。

  2、推算:从4×3推出4×30,培养类推能力。

  3、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乘整十数、乘整百数。

  4、经历自主探究乘整十数、整百数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感悟算法最优化。

  5、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

  教学难点:理解推算:从4×3推算4×30。就是表示4×3个十,即(4×3)个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小胖今天带来了一道乘法题目,向各位小朋友提出挑战,你们是否愿意接受挑战?

  [课的一开始没有过多的弯路,直奔主题,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独立探究

  出示小胖的问题:4×30是多少?

  师:这道4×30的积是多少呢?你会算吗?如果你可以独立解答,算完后就把你的解答方法和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先找小组内的小朋友讨论后再解答。

  2、交流算理

  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

  因为4×30表示4个30连加,30+30+30+30=120

  所以,4×30=120

  [理解加法和乘法的本质内涵即乘是相同的数连加]

  方法二:

  我使用推算的方法,因为4×3=12,所以4×30=120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点子图介绍算理)

  师:把30看成3个十,那么4×30就是(4×3)个十,也就有12个十,是120,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这其实就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自然的转化成表内乘法计算。]

  方法三:学生也可能会想到:把30拆成3×10,即4×3×10=12×10=120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方法二和方法三的联系)

  3、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在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时,可以利用乘法的定义--同数相加来计算;也可以先想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推算出结果。

  板书:一位数乘整十数

  [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和汇报,展示学生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老师不做硬性的规定。]

  4、试一试

  运用这两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进行练习: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在书上的框中写出计算方法)

  3×70 2×90 8×70 7×20

  [结合题目计算,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发现,引导学生逐步优化计算的方法。优化的思想是存在于学生潜意识里的!老师只要稍加引导。]

  (2)像小巧一样计算:

  6×4= 4×6= 7×8= 8×7=

  6×40= 4×60= 7×80= 8×70=

  4×9= 5×2= 9×3= 3×8=

  4×90= 5×20= 9×30= 3×80=

  问:小巧是怎么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

  那通过7×9这道题,你可以推算出哪些乘法题呢?

  生:7×9=63,7×90=630,7×900=6300……

  板书:乘整百数(交待一下:接下来的课还将具体学习)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过程,理解算理,学会算法。]

  三、实际应用

  [会算,还要会用,算和用要相结合。进一步运用一位数乘整十数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第11页的图

  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问:三板鸡蛋一共与几个?3×30=?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说说方法:

  (1)30+30+30=90 (2)3×3=9

  3×30=90 3×30=90

  3、师:运用刚才的两种计算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生活实际问题。

  4、完成第11页的练习

  师:现在请你根据送货单,帮助工人叔叔计算四所小学所需要的鸡蛋数量?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看谁又快又对。[这时大家都可能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因为6,7,8,5数字比较大,用同数连加比较麻烦。]

  送货单:

  新世纪小学:6纸板鸡蛋

  新世纪小学:6×30=180

  实验小学: 7纸板鸡蛋

  实验小学: 8×30=240

  时代小学: 8纸板鸡蛋

  时代小学: 7×30=210

  田园小学: 5纸板鸡蛋

  田园小学: 5×30=150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教师注意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熟悉事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不断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过程。]

  四、拓展应用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8×40= 80×9= 7×20= 10×10=

  50×6= 90×9= 7+200= 5×15×2=

  [从基本题出发,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同时,加入了一道加法题,强调计算要仔细,看清运算符号。最后一题比较难,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可以完成。]

  2、你答我猜

  请你从给出的上、下两组数种各选出一个数组成乘法算式并马上说出得数。

  40 20 60 10

  2 5 4 8

  [计算教学有时难免枯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思考。出于这个考虑,我设计了这道题,答案唯一,但算式不唯一。]

  3、游戏:老师说一个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请你根据这道算式想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式来。

  如:6×7=42

  可以想到:

  6×70=420 60×7=420

  6×700=4200 600×7=4200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两个因数不同,积却相同?

  [题目的设计可以是开发的,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出题,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学活用。]

  4、应用:

  上衣60元一件,裤子40元一条,共买8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

  [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比较哪种方法最好!拓展学生的思维,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体验,学会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10元可以买70元一个的书包多少个?

  [乘与除的关系,不仅要会做乘法,还要能逆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学习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落实情感与态度的目标。]

  [整个练习设计,我力争做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理念,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运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五、总结全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是收获呢?

  测试练习:

  400×2= 20×50= 400×20= 60×30=

  6×600= 70×8= 20×60= 90×8=

  7×20= 500×8= 700×3= 200×60=

  附: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整十数

  同数相加推算

  30+30+30+30=120 4×3=12

  4×30=120 4×30=120

  30+30+30=90 3×3=9

  3×30=90 3×30=90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8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 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学会已知两项求倍数的`基本方法。

  难 点: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思路,体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请一些同学上讲台来。教师请3名女生站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3个3个站在一起)。

  教师提问:第一排有几个女生?(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

  像今天这种情况,我们就说讲台上的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兔子特别喜欢吃萝卜,我们看看在图片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2根)

  那带叶子的小胡萝卜有多少根呀?(6根)

  我们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就是3个2根,对不对?(对)

  所以我们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白萝卜一共有几根?(10根)

  如果白萝卜每2根放在一起,就有5个2根,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呀?(5倍)

  2.巩固“倍”的概念。

  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棒,我们一起来动动手。

  大家看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第一行摆5根小棒。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在第二行每5根小棒摆在一起,要摆几个5根?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小棒,然后汇报。

  由于第一行是5根小棒,第二行是4个5根小棒,所以第二行一共有20根小棒。

  大家完成得非常不错,现在你们都明白了“倍”的概念了吗?

  3.体验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

  那请同学们想想○的个数是☆的几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可能的解法。

  解法一:画示意图。

  星星:☆☆☆

  圈圈:○○○○○○○○○

  所以,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

  解法二:要求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多少倍,就是求9里面有多少个3,用除法计算:9÷3=3。

  回顾与检验:星星有3个,圈圈是它的3倍,就是3个3,所以是9个,解答正确。

  4.巩固“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思路。

  教学教材第51页例2。

  (1)问题讨论,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问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2)学生讨论,归纳方法。

  第一种:图示法。

  第二种: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

  师生共同检验 :扫地的有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解答正确。

  5.归纳与总结。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解出了这道题目,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已知两项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出结果。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指名学生回答,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生,男生的个数是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中。“倍的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接触的内容,相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形成“倍”的概念。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9

  第12课时 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 1 就商 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 10 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 3 2 ÷4 =

  二、互动新授

  1、谈话:4 3 2 ÷4 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

  指名回答,4 0 0 多除以 4 商大约 1 0 0 多。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问: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怎能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掉, 为什么?

  谈话:根据我们开始计算时估计,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想想我们在计算前估算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 1,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 0,为了防止漏写 0,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2、出示试一试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问:想想第一题个位上的 1 不够除以 3,第 2 题个位的 2 不够除以 5,我们应该商机?这个 0 能舍弃吗?在计算中,你估算了吗?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小结:我们在计算除法是,除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 0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提问:计算过程中,遇到被除数上某一位不够除时怎么办?

  小结:遇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 0 占位。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小结:每 6 个装一盒,是看 6 4 8 里有几个 6,每 8 个装一盒,是看 6 4 8 里有几个 8,都是用除法计算。

  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学生读题。引导“这些蜻蜓”指的是3 只蜻蜓, “这些蜻蜓平均每小时捕捉多少只蚊子”

  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个)

  答:一共需要108个花环。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求出商的百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时,要商0占位,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本节课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下发现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0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

  知道克是比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和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①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②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橘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5.填空

  ( )大约重1克 ( )大约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认 识 克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后自然要认识一个更小的单位--克,并且知道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关于千克和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但对于估测能力这一方面的教学还有待加强。由于课前教具学具准备得不够充分,学生不能完全感知到克适用于哪些物体的单位,教师要在这一方面进一步讲解。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1

  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知识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10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含义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测量边长,计算平面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加深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正确判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

  2、使学生体会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再联系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判断、说明的活动中,培养简单的演绎推理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充分体验,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在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增强掌握数学知识的信心。

  教学重点:

  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计算,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回顾内容。

  关于平面图形和物体运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学过哪些内容?

  2、引入复习。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计算,还有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这些都是图形和集合知识,今天就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周长

  1、整理图形特征。

  指出:通过整理,大家都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它们的4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4条边都相等。

  2、整理周长概念并计算。

  指出:周长是指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板书)

  3、求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要求学生口头列式,并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教师板书。

  口算下列各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1)一块正方形的'手帕周长是80厘米,它的边长是( )。

  (2)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三、复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1、引导回顾。

  板书:平移---沿着直线运动

  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轴对称--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做期末复习第17、18题。

  交流:

  第17题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第18 题,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依据是什么?

  四、拓展提高。

  交流思考。

  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

  交流:

  你找到了哪些摆法?

  两条路长度相等吗?

  提问:从这道题中受到哪些启发?(像这样“阶梯式”图形的周长,等于长、宽相应的长方形的周长。)

  解答下列问题。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长8厘米,宽5厘米。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五、复习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进一步了解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15. 1+2+2=5(厘米) 1+2+3+2=8(厘米) 1+1+1+1+1+1=6(厘米)

  16.(20+8)×2=56(米)

  教学反思:

  应特别重视图形之间的比较和沟通,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推导都呈现出极强的系统性,充分理解内在的关系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和缩小各自特点的比较说明,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

  在对各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指导方向,结合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特点,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培养都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重点体现出来。教材内容分三部分呈现,可以看作三条主线,其后又延伸出更多的知识点,这种表现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部分最为突出。教师可充分利用知识特点,以“树形图”或“表格”的形式直观呈现,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并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2

  教学内容:课本第4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究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商中间的0的占位作用。

  2、让学生知道0乘任何数、除以任何数都为0 。

  3、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商为两位数的除法,并理解算理。

  4、对学习困难生要求能正确地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并掌握哪一位上不够商1,用0来占位。

  教学重难点: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0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比较情境,发现问题,并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1、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被一位数除的.竖式计算,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算得最快?

  出示:632÷3= ?

  学生笔练,汇报交流

  师:谁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来说一说。

  问:商个位上的0能不写吗?

  师:对,个位不够商1要用0来占位。

  师:现在老师把632改成了612,612÷3= 这道题和刚才那一题,有什么不同吗?你还能用竖式算出答案吗?请你们小组里一起来做一做。小组交流。

  2、出示学生练习的两种情况:

  师:这两种情况谁的正确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用已经学的本领来验证一下呢?

  得到:第1种答案正确。

  问:那为什么商的十位上要写0呢?

  十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呢?

  小结:对呀,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十位上就要用0来代替。

  练习:

  836÷4= 632÷3=

  3、分层:

  能独立完成的同学,独立完成

  要和别人合作完成的同学,可以找人讨论完成;也可以先看看书上的方法,再来自己做一做。结果、方法汇报

  4、竖式简化的写法

  师:小朋友,小熊猫做了4道题,(出示:41页的第4题)这些竖式可以这样写吗?

  生:任何数减去0都等于这个数的本身,所以减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

  创设比赛情境,来进行练习。

  师:现在每组桌上都有好多一样的题,请你们组员合作,来比一比哪一组在2分钟内算的题目最多最正确!

  学生完成30页的练一练

  三、巩固运用

  1、师:小朋友学得这么好,让我们放松一下,去花棚走走吧!

  花棚里这么多花,一共有254盆呢!如果每排放4盆,那么可以放多少排啊?

  还剩下多少盆呢?

  2、小组汇报,并把书上小兔的竖式计算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算理。

  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为什么会是两位数呢?

  得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商的最高位在十位上,商是一个两位数。

  3、练习

  从中选择2题来练一练

  问: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题目都有怎样的共同点?

  总结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检测练习:

  课后反思: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3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小树的问题,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看下面的情境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每捆杨树有20棵,图中有3捆杨树。

  我知道每车装有杨树50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3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可以用加法计算,每捆有20棵杨树,3捆就是3个20相加,即20+20+20=60(棵)。

  生2:我们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3个20的和是多少,就是20×3;根据乘法口诀“二三得六”,知道3个2是6,可以推算出3个20是60。

  师:你喜欢用加法计算还是喜欢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喜欢用乘法计算,因为用乘法计算简便。

  师:4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了多少棵?

  生1:已知每车树苗是500棵,3车就是3个500相加,500+500+500=1500(棵)。

  生2:求3车树苗有多少棵,就是计算3个5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即500×3,根据5×3=15,可以推算出500×3=1500(棵)。

  师:算一算下面的式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最下面式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讨论发现了什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经历探索多种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我知道可以用表内乘法来解决很多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这是整个单元内容学习的起点,要格外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重视算理的理解、算法的归纳。

  3.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是在以前已经学习的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4

  测量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26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米1米=()厘米

  1米= ()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

  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在()里填上“>”“<”或“=”。

  48÷4()84÷4 720÷8()720÷9 24×3()24×2 26÷2()26×2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03-01

小学三年级日记[优秀]07-09

小学三年级的日记[优秀]08-28

小学三年级日记(优秀)08-29

【优秀】小学三年级日记07-11

[优秀]小学三年级日记09-07

(优秀)小学三年级日记09-12

小学三年级日记(优秀)08-07

小学三年级日记【优秀】08-13

小学三年级的日记(优秀)08-19